单眼闭角型青光眼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专家访谈聂青和慢性乙肝低病毒血症
TUhjnbcbe - 2021/2/7 7:24:00

人物档案:

聂青和,男,汉族,医学博士、博士后。空*医院(医院)全*感染病诊疗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空**医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任医院传染病科副主任。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传染病学临床与实验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及综述余篇,其中SCI收录英文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IF:12.59)。以第一完成人获*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感染性腹泻病》第一版、第二版、《病*性肝炎诊断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基础与临床》专著4部,副主编《新肝脏病学》、《实用肝病学》专著2部。主编多媒体光盘《SARS影像学图谱》,参加42部学术专著编写。参编国外学者主编国外出版的学术著作1部(英文)。现任国家科技部、国家卫计委重大项目、重点专项评审专家、项目验收专家,国家教育部博士学位毕业前评审专家、毕业后抽检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全*医疗成果、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全国委员,陕西省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会临床教育学分会常委,陕西省康复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10家学术专业杂志编委,《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副主编、《实用肝脏病杂志》副主编。8年获第十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二等奖。

记者提问

记者:聂教授您好!今天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慢性乙肝的低病*血症?

回答

聂青和教授:低病*血症(LLV)这一概念来自于艾滋病研究领域,指的是抗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病*数量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不完全消失。慢性乙肝也存在低病*血症这一现象,现在一般认为慢性乙肝的低病*血症,指的是血浆中乙肝病*(HBV)持续存在或偶尔可测到,但HBV病*DNA载量检测低于0IU/ml。换句话说,普通的PCR技术检测不出来,而灵敏度高的PCR技术(高敏PCR)仍可以检测出病*核酸。

记者提问

记者:低病*血症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常见吗?

回答

聂青和教授:乙肝低病*血症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具体的发生率并不清楚,但从乙肝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披露的数据推测,低病*血症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比较常见。

重庆医科大学主导的一项临床试验中,乙肝患者接受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大约3年后,分别有91.7%(/)和86.7%(/)的患者乙肝病*转阴(<20IU/mL)。医院开展的临床研究中,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5年,94.4%(/)的患者病*转阴(<20IU/mL)。据此推测,规范抗病*治疗较长时间(3~5年)后,仍有约5%~10%的乙肝患者病*未转阴,不排除其中相当比例的低病*血症存在。

另外,国外的两项关于替诺福韦和丙酚替诺福韦治疗乙肝的临床试验,观察2年后发现,至少有3.9%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低病*血症。日本学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临床上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韦单药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年及以上者,分别有19.9%(38/)和7.4%(9/)出现低病*血症。

可见,低病*血症在乙肝治疗过程中并不算罕见。根据目前有限的数据估计,虽然发生的几率不高,但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人数众多,总的低病*血症人群规模可能十分庞大,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当然,低病*血症的准确发生率还需要大规模、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阐明。

记者提问

记者:低病*血症对慢性乙肝患者有什么影响?

回答

聂青和教授: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推测,低病*血症可能引起乙肝患者的肝炎再次活动;促进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程的进展;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不利于肝癌患者的存活;且与乙肝病*耐药性有一定关联。

肝炎持续、反复活动是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理基础,乙肝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阻止肝炎活动。近期有研究发现,表现为低病*血症者的非活动性慢性乙肝患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约有10%发生活动性肝炎。因此,持续存在的低病*血症可能在一定情况下引起活动性肝炎,需要引起患者和临床医生的注意。

现代研究已经证实,慢性乙肝病*感染可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世界上约30%以上的肝硬化与乙肝病*有关。乙肝病*含量越高,患者的肝纤维化发展越快,发生肝硬化的风险越大、速度越快。但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低病*血症患者中有30%左右存在显著的肝脏炎症病变和肝纤维化,进行抗病*治疗时表现为低病*血症的患者,肝纤维化可继续进展。据此推测,低病*血症可能持续促进肝纤维化发展,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不可小觑。

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载量的乙肝病*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几年有研究发现,恩替卡韦治疗过程中,与病*转阴的患者相比,低病*血症可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在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中;与持续病*阴性的患者相比,发生低病*血症的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更低。

另外,低病*血症与乙肝病*耐药的关系,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有小样本研究证实,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的患者,即使病*含量极低,也有较高比例患者体内的病*发生耐药突变。不过,低病*血症与乙肝病*耐药发生的确切关系,是否与治疗药物种类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记者问

记者:面对慢性乙肝低病*血症,患者应该怎么做?

回答

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低病*血症并不少见,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有广泛的促进作用,患者应予以重视,具体做法是“早发现,早处理”。

“早发现”有赖于定期的病*学检查。未治疗和治疗中的乙肝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病*量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以及时发现低病*血症。应当注意的是,低病*血症患者的病*载量通常很低,患者病*量较低或怀疑有低病*血症时,应选择灵敏度高的PCR技术检测乙肝病*HBVDNA。

“早处理”指的是乙肝治疗过程中低病*血症持续较长时间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酌情进行病*耐药性检测,或换用更高效、不易耐药的抗病*治疗方案。

记者提问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患者应选择灵敏度高的PCR技术检测病*核酸,为什么?

回答

慢性乙肝低病*血症(LLV)的定义涉及HBVDNA的定量检测,因此检测方法及计量单位应当力求规范、统一,以利于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之间进行比较。HBVDNA定量检测方法较多,如实时定量PCR法、分枝链DNA法、捕获杂交法、液相杂交法和分子信标法等,检测结果多以拷贝/mL为计量单位。目前HBVDNA定量检测多用实时定量PCR-荧光探针的方法,所用商品化试剂测得的结果通常以IU/mL标示,单位换算关系为1IU/mL≈5拷贝/mL,具体换算系数要参考试剂使用说明书。医院检验科、传染病科实验室常规检测乙肝病*DNA应用普通的PCR方法,通常检测下限多为低于0IU/mL,而灵敏度高的PCR技术(高敏PCR)检测乙肝病*HBVDNA的下限为低于20IU/mL,医院检测低于10IU/mL。由于不同实验室检测HBVDNA灵敏度有所不同,为更准确地确定LLV,应尽可能选用检测下限最低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记者提问

记者:关于慢性乙肝低病*血症仍有很多工作,请谈谈您的看法?

回答

目前,一线强效、低耐药抗病*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TAF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持续病*应答率显著改善。但临床上低病*血症问题逐渐凸显,需要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然而,目前低病*血症相关研究较少,其临床过程及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阐释。综合现有资料分析,其低病*血症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低病*血症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澄清,方便临床管理和和研究;

(2)调查清楚低病*血症在未治和经治患者中的发生率;

(3)进一步研究低病*血症的临床危害,比如,是否诱导耐药?是否促进肝炎活动、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癌发生?是否不利于乙肝患者远期生存?

(4)针对低病*血症,如何制定更合理的抗病*初治方案和挽救治疗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慢性乙肝治疗的道路还很漫长,可谓任重道远……。

肝友问题

点击文章上方蓝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访谈聂青和慢性乙肝低病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