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药物仍然仅包括干扰素类(IFN)如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及核苷(酸)类似物(NA)如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替诺福韦酯(TDF)等。
前一类药物可使部分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后一类药物可在大部分患者实现有效抑制HBV复制,从而阻断或延缓疾病进展。但仅有少数患者可以实现HBsAg转阴这一理想治疗目标。
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外学者对现有NA和IFN开展了优化及联合治疗研究,并积极研发新型NA。同时,各国学者积极研发针对病*复制周期和感染环节各个特异靶点的新型抗HBV药物。现对年抗乙型肝炎病*治疗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一、现有药物的优化、联合或序贯治疗
1.NA优化治疗
NA药物有较强的抗病*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优先选用高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作为一线治疗。
2.NA+IFN序贯或联合治疗
研究表明,NA与IFN序贯或联合治疗有可能提高病*学或血清学应答,但受益人群仅限于接受NA时间较长且取得较高病*学应答、甚至部分血清学应答的患者。
二、新型核苷(酸)类似物
l.Tenofoviralafenamidefumarate
enofoviralafenamidefumarate(TAF)是一种新合成的替诺福韦磷酸化前药,其血浆稳定性比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更好,进入HBV感染的细胞后仍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完整性。因此,在比TDF批准剂量(mg/d)低很多的剂量水平,即可在肝细胞内达到高浓度的双磷酸化替诺福韦,故其安全性比TDF更好。
2.Besifovir
Besifovir是一种新型的无环核苷类似物。研究显示,besifovir和ETV在HBVDNA下降幅度、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上均无差异,也未出席耐药突变和严重不良事件。
但Besifovir可致肉碱消耗,因此需要补充肉碱。另外,目前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未进行骨密度扫描和HBsAg定量测定。
资讯详情:JHepatol:治疗慢性乙肝新药besifovir不劣于恩替卡韦
尽管目前临床上乙型肝炎的治疗仍以NA和IFN为主要药物,随着治愈慢性丙型肝炎的目标即将实现,乙型肝炎治疗药物的研发也进入了快车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5到10年内,抗HBV治疗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摘自:中华肝脏病杂志年1月第23卷第1期
作者:首都医科医院贾继东等
喜欢就分享吧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