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婷(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中心)
到目前为止,我国临床应用的核苷(酸)类药物有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五种。在治疗中,哪些药物应作为首选呢?
在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将口服抗病*药物中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作为“初始治疗患者的优先选择药物”进行推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明确开始进行抗病*治疗指征时,应该首先考虑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进行抗病*治疗,而不应该再选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这些二线抗病*治疗药物。
之所以提出“一线药物”的概念,是从抗病*治疗的长期性着眼,在评估了药物的疗效和耐药变异发生率及药物的安全性后作出的科学选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处于时时被免疫系统清除,又不断复制的动态状态,核苷(酸)类似物是通过抑制或破坏乙肝病*核苷酸链中的特定部位,而起到抑制病*的作用,但并不能将病*完全清除。因此,现今抗病*治疗的目标也只能设定为:通过长期服用有效的抗病*药物,最大限度的抑制乙肝病*复制,从而减少肝脏炎症活动和纤维化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最终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长期服用抗病*药物维持治疗。长期服药的情况下,我们必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