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眼睛“余光”能看到的范围叫做“视野”。损害视野的疾病很多,青光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青光眼不一定有眼睛胀痛,部分患者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青光眼是严重的致盲眼病,难以根治,也不能逆转。
对视力的重视早已深入人心,可大家却都忽略了“余光”的价值。一个人,并不是完全看不见了才叫“盲”。当余光小于10度时,即使拥有正常的视力,也是一个盲人。
走在路上,身旁开过一辆车不会发现;进出家门,会撞在门框上;走楼梯,会一脚踏空……这些,都是青光眼带来的危害。
年的世界青光眼周(3月11-18日)以“早查监控,守护光明”为主题,郭文毅强调,青光眼不干预会致盲,虽不可逆却能控制,关键还是要早发现。
郭文毅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医院眼科副主任
-年轻人青光眼增多-
说起青光眼,总以为是老年人才会遇到的眼病。殊不知,现在年轻人患青光眼的比例也在上升。日本有一项研究显示,年轻人得青光眼比例上升可能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郭文毅主任解释,人长时间盯着电脑或者使用电子产品、低头或抬头太久等,都容易造成眼部肌肉紧张酸痛,视力疲劳,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眼压升高。眼疲劳也会让近视加深,高度近视又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一系列连锁反应,让青光眼的发病趋于年轻化。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年,我国将有万的青光眼患者,产生近万盲人及万的视觉残障人士。郭文毅表示,青光眼的发病率大约在2%左右。发达国家的统计发现,有50%的患者未被诊断。在我国,未被诊断的患者数会更多。
九院眼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年门诊量达20万人次,年手术量2万余台。郭文毅从医近三十年,在青光眼领域颇有建树。医学技术发展地特别快,可老百姓的医学知识却始终没有跟上。
门诊中,常有一侧眼睛已经几乎看不到才来就医的患者。要知道,青光眼目前还不能治愈,且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就好像一辆一路往前开的汽车,医生不能让他倒车,也不能让他掉头,只能踩刹车。”郭文毅感叹,患者如果能早发现,那就可以早介入。虽然无法逆转,但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激光等方式有效控制。只要发现得早,疾病控制住了,就不会致盲,生活质量自然也不会受影响。可惜,有太多患者总不把眼病当一回事,这也让一些患者错失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40岁以上定期检查-
人的眼睛很神奇,有“代偿”功能,只要一只眼睛的视力没有问题,视野也没有缺失。即便另一只眼睛发生了眼病,也可能“蒙混过关”。恰巧,青光眼虽是双眼患病,却通常一侧眼睛病变更加严重,因此早期也就比较隐匿。很多时候,即便一只眼睛出现严重问题,大家也不容易发现。等到发现时,通常双眼都只剩“管状视力”了。
话虽如此,难发现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征兆。哪些蛛丝马迹需要注意?最容易发现的,就是阅读。
看书或者看屏幕时,总是“跳字”或者“跳行”,就要注意。虽然普通人偶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频繁发生,可能就与“视野”缺失有关,要警惕是否青光眼作怪。另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也要重视。比如,进出总会撞到门框;逛超市,货架上东西一多就找不清;开车时,经常注意不到两边的情况等等。
“很多时候,等到患者自己有所察觉再来看,其实都已经比较晚了。”对于这样的患者,郭文毅都感到特别可惜。因为只要能早点发现,丧失的视野是可以保住的。实际上,现在很多单位都有体检,大部分的体检中心都有可以检查眼睛的设备。对于大部分青光眼,只需要做三项检查就能判断。那就是眼底、眼压以及裂隙灯检查。
郭文毅再三强调,40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都检查一次眼睛。青光眼有遗传倾向,如果亲属中有青光眼患者,那更要注意每年检查。亲属中没有青光眼患者,但自己本身有高度近视等危险因素的人,也要定期检查。
“门诊遇医院复查的患者,一查还是早期,做了一次激光就控制了。”郭文毅坦言,这样“幸运”的患者在国内确实是少数,而他则希望青光眼患者都能如此“幸运”。
坚持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使血流加快,眼底瘀血减少,房水循环畅通,眼压降低。但青光眼患者、高眼压及高度近视人群不宜做倒立、举重等运动,以免使眼压升高。
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不安和失眠,容易引起眼压波动,诱发青光眼,睡前要洗脚、喝牛奶,帮助入睡,必要时服催眠药,尤其是眼压较高的人,更要睡好觉。少在光线暗的环境中工作或娱乐:在暗室工作的人,每1~2小时要走出暗室或适当开灯照明。
避免过劳: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身体过度劳累后都易使眼压波动,所以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版权声明
来源:澎湃新闻;编辑:赵小刀;
排版:三月兔;审阅:张玲
投稿/合作:Lynnz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