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闭角型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瞎子阿炳年轻时逛窑子吸大烟染上梅毒空有才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里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相信很多人听过《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在二胡演奏的作品中,这首曲子最具代表性。以至于一提起二胡,人们首先就想到了《二泉映月》。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过这首乐曲后激动地说:这首曲子只能跪着听,站着听是对这首乐曲的不尊重。

年,美国旅行者一号将一张激光唱片送到了太空,这张唱片储存了很多人类的信息,其中就收录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阿炳

这首乐曲曲调凄美哀伤,如泣如诉,向人们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愁闷,愤懑和不平。这也是阿炳内心的真实写照,也只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才能创作出如此动听的乐曲。

瞎子阿炳一生贫病交加,青年时期放纵自己,逛窑子,吸大烟,致使双眼失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音乐教授储师竹的学生黎松寿即兴拉了一小段《二泉映月》,被慧眼识珠的储师竹发掘。当储师竹得知阿炳已病入膏肓时,不敢怠慢,拿着中央音乐学院仅有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找到阿炳,抢救性地收录了阿炳的几首作品,这才让这首旷世佳作得以流传至今。而阿炳录完音不久就去世了。

坎坷的一生

瞎子阿炳又叫华阿炳,道名华彦钧,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一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阿炳便由同族的婶婶抚养,直到八岁的时候,阿炳才回到父亲身边。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阿炳的父亲名叫华清和,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当家"道长"。阿炳的母亲陈氏经常去道观烧香请愿,一来二去与华清和产生感情,生下了阿炳。

按照道家的清规戒律,道家弟子不可娶妻生子,因此华清和一直隐瞒这件事。直到阿炳8岁时,华清和以收徒为名,把阿炳接到道观,成为一名小道童。

阿炳和父亲一直以师徒相称,一直到华清和临终前才向阿炳吐露实情。

阿炳十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道名,叫华彦钧。赐名者身份极其尊贵,乃道教江西龙虎山六十三代张天师张恩溥,张天师巡游四方,四海为家。途径无锡洞虚宫,在华清和的请求下,为阿炳取了这个道名。

道观经常做一些宗教活动和法事,谁家有人去世就会邀请道士们去超度亡魂,为了增强仪式感,会配有吹拉弹唱的小乐队渲染气氛。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非常擅长这些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阿炳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阿炳在音乐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不仅很快学会了各种乐器的演奏,还能自己创作新的曲目。十七八岁时,阿炳就在无锡道教音乐界小有名气了。

二十二岁那年,父亲华清和去世了,阿炳顺理成章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长。道观的主要收入来自游客的香火钱和做法事赚来的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道士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能吃饱,能穿暖,居有定所,应该很知足。

偏偏阿炳生性放浪不羁,父亲去世后,更是无人管束。在他看来,当道士无非就是混口饭吃,谁去遵守那些清规戒律?

阿炳开始频繁出入烟花柳巷之所,还学会了抽大烟,不久就将父亲为他攒下的家底败光了,还染上了梅毒。

梅毒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因无钱医治,导致他双目先后失明,到三十四岁时,阿炳就成了"瞎子阿炳"。

双目失明的阿炳无法在道观呆下去了,只好流落街头。离开了道观,双目失明的阿炳只能到街头巷尾,茶馆酒馆给人吹拉弹唱赚点小钱勉强度日,他的大烟瘾一直到去世都没有戒掉,攒了点钱就去吸大烟,生活的贫苦可想而知。

9岁那年,阿炳认识了一位寡妇董彩弟,这个女人一直陪伴到他去世。正是有了董彩弟的照顾,阿炳的生命才得以延长,否则的话,可能很早就去世了,《二泉映月》也不会流传千古了。

常年吸大烟加上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阿炳的身体迅速透支,无法在街头卖艺,只能在家里靠修理胡琴艰难度日。

抢救性挖掘

黎松寿,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青少年时期,黎松寿结识了阿炳,他积极建议并参与了抢救阿炳的《二泉映月》等6部作品工作,是与《二泉映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之一。

南京解放前夕,彼时27岁的黎松寿在南京铁路段工作。作为二胡爱好者,经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杨荫浏的推荐,成为音乐教育家储师竹教授的学生。

黎松寿

闲暇之余,他们就会聚在一起练习二胡。一次二胡爱好者聚会,黎松寿调好琴弦,为了活动手指关节,即兴拉了一段《二泉映月》。还没等他拉完,他的老师储师竹急切地问道:这是什么曲子?

黎松寿愣了一下说道:这是我们无锡艺人阿炳走街串巷时拉的曲子。储师竹问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黎松寿答道:我也问过阿炳,他说只是随意拉的,没有名字。

储师竹让黎松寿完整拉一遍,凭着记忆,黎松寿把二泉映月完整地拉了一遍。

储师竹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马上断定这是难得的呕心力血的作品,绝不是随便瞎拉的。

接着储师竹又问是否认识这位作者,黎松寿告诉他,两家相距很近,与阿炳的关系也很要好。他十七八岁时就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音乐道士了,不仅是二胡,在琵琶,梵音锣鼓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只是他常年吸大烟,身体不好。

储师竹说道:抓紧时间把阿炳的作品整理记录出来,不要因此遗憾终生。

储师竹

黎松寿利用清明节回无锡扫墓的机会见到了阿炳。此时的阿炳时常咯血,脸色黄里泛青,但精神尚可。

黎松寿要听听阿炳每晚边走边拉的那支曲调,也就是《二泉映月》。阿炳几番推辞后,拿过胡琴,调好琴弦,一挥弓,那婉转凄美的琴声就响了起来。

黎松寿快速做好了乐谱记录。黎松寿对阿炳说:我和我的老师都喜欢你的曲子,整理好后,要让音乐学院的更多学生学习。

阿炳听了半信半疑。

黎松寿回南京后,把记录的曲谱交给两位老师审阅。并遗憾地说:如果能把这首曲子录制下来就好了。阿炳的二胡琴弦比普通的琴弦要粗,因此声音高亢有力,加上他娴熟的演奏技巧,才能表达出这首曲子的完美意境。

年6月,储师竹告诉黎松寿原国立音乐学院正式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任所长,曹安和任研究员,已配发从外国进口的一台携带式钢丝录音机。而此时阿炳已病入膏肓了。

黎松寿立即致信杨荫浏,建议速来录音。同时又做阿炳的工作,让他准备好录音。

此时阿炳已好久没碰乐器了,加上烟瘾犯时手足无力。为了保证这次录音圆满成功,只好买些鸦片来提神。

年9月2日19时0分,在无锡市佛教协会所属的三圣阁内,杨荫浏、曹安和在这里静静地恭候着阿炳的到来。阿炳在老伴的搀扶下,身背琵琶,手持二胡,穿戴得很整齐,梳洗得干净净,脸上容光焕发。(为了能成功录制,阿炳来之前吸了大烟)杨荫浏闻声出迎,手挽手地把阿炳引入大厅,代他放好乐器。

阿炳与老伴

寒暄过后,录音开始。录音机启动,钢丝带缓缓地转动了,阿炳定了定神,琴弓一拉,将多年来内心的苦闷,忧愁,愤懑通过琴弦抒发了出来,旋律时而高亢有力,时而婉转低吟,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带入到乐曲中不能自拔。

大约5分钟后,全曲结束,从陶醉中惊醒的杨荫浏带头鼓掌:“太好了,难得啊,难得的佳曲。

阿炳谦虚地说:好久没摸琴了,手上功夫不如从前了,让大家见笑了。

杨荫浏询问曲名叫什么?思索良久,阿炳喃喃地说:“就叫它《二泉印月》吧!

”黎松寿对阿炳说:可否将“印”字改成“映”字?阿炳笑着说:你们有学问,听你们的。

以后又录制了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太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全都一次性通过,可惜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还要录梵音锣鼓怕钢丝不够,当时便抹掉了,成为一大憾事。

无锡《晨报》报道了中央音乐学院来给阿炳录音的消息,整个县城轰动了,阿炳成为当地的名人。

无锡市牙医协会成立大会后有文艺演出,特意邀请阿炳演奏《二泉映月》,这是阿炳第一次登上舞台为人民献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阿炳两次返场致谢。

没成想,这次演出却成为阿炳的绝唱。

年12月12日,被病痛折磨已久的瞎子阿炳去世了。

死时,恰巧老伴回乡参加土改,阿炳死后三天才得知消息往回赶。等她回来,阿炳的脚后跟都被老鼠啃没了。

结语

回看瞎子阿炳的一生,1岁丧母,5岁失明,47岁写出《二泉映月》,58岁病逝,一生充满坎坷,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刚要出人头地时又撒手人寰。在大半生的黑暗中,他用音乐触摸和感知这个世界的悲欢冷暖。但愿在天堂里,瞎子阿炳能够重见光明,能够有舞台展现他的才华,能够看到人们对他音乐的喜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