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角膜内皮来源于神经嵴细胞,是由单层六边形细胞组成的,其发挥的泵功能与屏障功能对于维持角膜透明至关重要。在Fuchs角膜营养不良(下文简称FD)患者中,随着内皮细胞的衰老,它们会在狄氏膜上产生沉积物,并最终导致角膜基质层水肿而需进行移植手术。近期一篇发表在Cornea上的文章发现,有一种抗青光眼药物能够改善角膜内皮,促进FD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的恢复。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能够改善角膜内皮的青光眼药物!
本文中提到的抗青光眼药物是Rho激酶抑制剂(含有蛋白激酶的rho相关卷曲螺旋结构域),也被称为ROCK抑制剂。年在日本被批准为青光眼和高眼压的治疗药物Glanatec(国内未上市),其有效成分就是0.4%的选择性ROCK抑制剂ripasudil。在各大国际会议以及学术期刊上,不乏关于ROCK抑制剂降眼压效果的研究报道。但让人意外的是,ROCK抑制剂竟然还能促进角膜内皮创面愈合,而且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一篇年发表在Cornea上的文章已证实,选择性Rho相关激酶(ROCK)抑制剂Y-能够在体外实验中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并抑制灵长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凋亡;且该研究进行了小范围的临床试验,观察到Y-能够缓解由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引起的角膜基质层水肿。
NaokiOkumura教授团队先后于年、年在眼科基础研究顶级期刊IOVS发文:在兔和猴的部分内皮功能障碍模型中,通过在眼表面局部使用ROCK抑制剂可加速角膜内皮伤口愈合,促进角膜内皮单层细胞再生,且能具有较高的内皮细胞密度。而且NaokiOkumura教授团队在3例白内障术后急性角膜内皮损伤患者中前瞻性应用ROCK抑制剂,均观察到良好的疗效。
从当前“角膜内皮细胞不可再生”的主流观点来看,这毫无疑问是一块新大陆!
狄氏膜剥除术后,ROCK抑制剂促进角膜内皮恢复
在本文报道的一项前瞻性非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18例FD患者进行了狄氏膜剥除术。所谓的狄氏膜剥除术,与当前临床常规的DMEK、DSEK内皮移植术不同,它仅剥除病变的角膜内皮层与狄氏膜,而不进行内皮移植,从而避免排斥反应。术后对该18例患者分组:观察组术后不使用ROCK抑制剂,实验组患者术后使用ROCK抑制剂(Ripasudil)Bid点眼两个月,两组患者均规律接受随访。
重要结果:
随访发现,术后接受Ripasudil治疗的患者比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更快(4.6vs.6.5周,P0.01)。在3个月(vs.,P0.01),6个月(vs.,P0.01)和12个月(,vs.,P<0.01)的随访时,Ripasudil组的平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显著高于观察组。
上图A-D分别示观察组与实验组狄氏膜剥除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时的中央角膜内皮照片。
而在比较周边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时研究人员发现,观察组患者狄氏膜剥除术后12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相比基线有显著降低(术前vs.术后12月时个细胞/mm2,P0.01)。但Ripasudil组的患者术后12个月外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之基线则没有明显变化(术前vs.术后12月时个细胞/mm2,P0.1)。从这一现象来看,研究专家认为支持实验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恢复是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而来,而非周边部内皮细胞代偿性迁移填补。
小结
1)既往研究发现,FD患者使用ROCK抑制剂可缓解角膜水肿。
2)本文研究发现,FD患者行狄氏膜剥除术后,使用ROCK抑制剂可促进角膜内皮细胞的修复,并维持周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