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科技媒体的世界里,日本的人工智能产业就像是“薛定谔的AI”,有时候它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有时候又会被拎出来吊打。
确实,日本在这两年的全球人工智能热中,似乎并没什么多少存在感,以至于看起来像一个“没落的发达国家”,甚至“远远落后于中美”。
那么,日本是真的在人工智能领域无所作为了吗?
并不尽然。
其实,当中国还在为ABCD(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新概念搞得晕头转向之际,日本也在科技创新闷声发大财。
比如年,日本NEC公司就将AI引入了新药研发,短时间、低成本地发现了一种可以治疗肝癌和食管癌的疫苗。而中国的创新药物,目前还停留在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优化合成的思路,还有部分属于仿制药。
这么说并不是在妄自菲薄,而是希望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中国在AI技术上并不逊色,是不是也能利用人工智能,为制药产业另辟蹊径呢?
whywhohow
其实利用机器来开发新药,也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年,美国《财富》杂志就对计算机辅助的药物发现进行了专题报道。到了年,利用机器人进行“高通量筛选”已经被用来快速测试数百万种化合物。
可惜的是,过去二十多年的计算机、大数据等基础条件都不够成熟,并未能真正解决研发流程的低效问题,因此进展缓慢。
不过,现在人类世界早已拥有了足够的算力,包括商业云服务,并且拥有大量数据来训练算法模型。那么这次,AI能取代计算机在新药研发领域大展拳脚吗?
我们不妨从日本AI制药的故事说起。
首先来回答几个问题:用AI研发新药这件事,为什么做?谁来做?怎么做?
首先,对于任何国家的医药企业而言,新药研发都是一项不菲的支出。据日本制药工业协会统计,目前每种新药研发大约需要10年时间,所耗经费高达亿日元。即便如此,成功率只有2万至3万分之一。而人工智能则能把新药的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而费用则有望减半。
加上日本老龄化不断加重,医疗需求大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靠人工智能来驱动医药产业转型,加快更有效的新药问世,就成了绝对的“政治正确”。
那么,由谁来做呢?年,日本政府就打造了一个研究联盟,帮助国内公司和机构使用日本K超级计算机,来提高药物发现效率,日本70家制药厂商和IT相关企业都参与其中。
其中就包括了Takeda、Fujitsu、NEC、医院、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以及提供临床资料的日本国家研究发展研究所等种种“产学研”协同作战的关键机构。
那么,AI是如何工作的呢?
目前看来,AI可以在新药研发的链条上全面做功。从锁定致病的蛋白质、筛选有效的药物成分、评估药物成分的安全性、到临床实验确定药效,这些环节都可以由AI来参与。
日本眼药巨头Santen就与科技公司twoXAR合作,利用AI技术来确定针对青光眼(g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