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光眼
虽然任何类型的青光眼都可以是单侧的,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
青少年发病型青光眼和色素性青光眼通常是双侧疾病,其严重程度可能在两只眼睛中不对称。
本文综述了巩膜外静脉压(EVP)升高相关的青光眼和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相关的青光眼。
单侧青光眼的几种病因详见其他文章,
包括青光眼、假性剥脱;
青光眼,葡萄膜炎;
青光眼,晶状体颗粒;
青光眼,药物诱发;
青光眼,新生血管;
青光眼,眼内肿瘤;
青光眼,前房积血;
青光眼,角衰退;
和青光眼,恶性。
病理生理
在年代早期,劳伯提供了组织学证据,证明Schlemm运河与巩膜外层静脉网络相连。
房水通过睫状体前表面或通过小梁网、Schlemm管、集水管以及随后的房水静脉排出。
这些途径分别被称为非常规和常规。
虽然非常规途径与压力无关,但通过常规途径流出是被动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内压(IOP)和EVP之间的差异;
随着EVP相对于眼压的增加,或者随着阻力的增加,流量会减少。
EVP升高的三种一般病理生理机制是动静脉异常、静脉阻塞和特发性。
与EVP升高相关的动静脉异常包括颈动脉-海绵窦窦、眼眶静脉曲张、Sturge-Weber综合征、眼眶-脑膜分流、颈动脉-颈静脉分流和眼内血管分流。
静脉阻塞可能由球后肿瘤、甲状腺眼病、上腔静脉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海绵窦或眼眶静脉血栓形成、累及巩膜外静脉或眼眶静脉的血管炎以及颈静脉阻塞引起。[1]
ICE综合征
ICE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然未知。
然而,在ICE综合征患者的角膜标本中发现慢性炎症细胞提示病毒性病因。
在一项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研究中,来自ICE综合征患者的25个角膜中有16个和6个疱疹性角膜炎患者中的4个对单纯疱疹病毒呈阳性。
与ICE综合征相关的青光眼被认为是由于外周前粘连或细胞膜异常(较少见)引起的小梁网状阻塞。
死亡率/发病率
青光眼是美国失明的第三大原因。
由于青光眼可能隐匿进展而不引起症状,因此可能会在患者甚至不知道诊断的情况下发生进行性青光眼损伤。
及时和持续地控制眼压可以预防青光眼引起的眼损伤。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常见。
ICE综合征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见。
年龄
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窦瘘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中,而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窦瘘最常见于年轻人。
据报道,60%的Sturge-Weber综合征相关青光眼患者在2岁前获得青光眼,其余患者在儿童后期或成年早期发展青光眼。
ICE综合征的发病通常发生在成年早期至中期。